閒聊設計批判面試大小事
之前分享過Meta的設計流程,除了一般常見的過去作品、白板挑戰或行為面試之外設計批判(App Critique)也是在各公司很常見的面試關卡。
小編在現在所在的公司Meta擔任面試官,經歷過許多面試也面試過不同的公司,這篇稍微展開討論一下所謂設計批判(App Critique)面試,以及如何準備。
設計批判
設計批判(App Critique)開始盛行於Face …
之前分享過Meta的設計流程,除了一般常見的過去作品、白板挑戰或行為面試之外設計批判(App Critique)也是在各公司很常見的面試關卡。
小編在現在所在的公司Meta擔任面試官,經歷過許多面試也面試過不同的公司,這篇稍微展開討論一下所謂設計批判(App Critique)面試,以及如何準備。
設計批判(App Critique)開始盛行於Face …
【本文章分享設計師於遠端工作的心態、挑戰以及趨勢觀察】
去年八月遠端加入了Facebook的設計團隊,對於在美國2020年是獨特的工作體驗。在疫情之下,許多公司都轉為遠端上工型態,2020開始很多新上任員工完全進行遠端工作,沒有所謂進入公司跟同事相處,以小編為例,從面試到現在工作半年多還沒看過我同事一面😅
2020年新冠病毒爆發,美國身為頭號最嚴重的受災國家中,許多公司開始實行遠端上工。一些公司不是架構在遠端工作友善的環境中,不得不開始實行遠端上工而經歷不得不經歷的陣痛期,而公司舉凡像是Dropbox宣布大家可以永遠選擇遠端上工,Facebook宣布增招完全遠端上工的職員,或是Spotify等都加速往遠端工作的潮流走,許多公司更是提倡跨國界遠端工作,遠端工作在疫情下貌似成為趨勢。
遠端工作形式已經行之有年,而在疫情的催化之下現在繼續開始加速,一方面企業發現到遠端工作並不直接影響工作效率,一方面是減少辦公室開支成本的降低,再來也是對於人才招聘來說,若實行遠端上工更能有效率和更大範圍的招聘人才,不避侷限在灣區或是總部所在地。
這篇文章想討論的是遠端上工對於設計師的挑戰、困難和心得和趨勢。
2020年八月,小編正式遠端加入公司,在上工前一週公司寄來了電腦、手機和酷炫潮包。前一家公司也是在遠端結束,無法好好跟同事道別,將電腦闔上寄回公司就是一個正式的道別,在家裡打開另一台長一樣的電腦,開始上班。
上工超過七八個月,經歷了低潮,和以前從來沒有的設計師遠端工作形式的困難。
【本篇分享旅外設計師的不安及成長心路歷程】
2020對於我充滿變動的一年,來到美國這片土地從唸書到工作待了六七年,拿到了綠卡,而全球疫情大爆發,在這段時間我換了工作,也從住了四五年的芝加哥搬到了灣區,展開了不同的生活。
而並不是2020才是真正有改變的一年,2019年我經歷過心理上的雲霄飛車,也認真考慮過搬離美國,或是回到亞洲到我最熟悉的家。
今天這篇主要是分享我自己的自我探索、不安以及思考。
在科技圈兩年一換這件事基本上在這裏很難看到,同事都是對科技充滿熱情的音樂人,或對音樂充滿熱情的科技人。
負責的產品從一開始音頻專業軟體,到消費性的音樂軟硬體設計; 當初進來時我的職位設計調研全包,到現在公司成長至有單獨的使用者研究團隊; 從第一次飛來面試時下大雪對芝加哥的厭惡,到愛上芝加哥美麗的街道,這些改變都是對剛畢業,連英文都說不好的菜鳥是無法想像的。
在前公司工作了將近四年,很喜歡工作的項目,自己也主導發表了一系列的產品,產品也是跟自己的興趣相關,而做的愈久,在公司有許多可以改變的事,也開始發覺有無法改變的事。而也不斷開始在思考,自己是否想要嘗試做些不同的改變。
Product Designer @Facebook. Taiwan originate. Currently living in SF. Passionate about music, innovation and social issues.